梓潼:“移民”当上了村支书

2021-01-05 18:04:34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 (陈巧 绵阳频道 李睿)临近年末,随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增加,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三星村村委会大院内出入的群众也变得慢慢多起来。12月下旬该村村两委换届结束,班子6名干部全员上岗,正热火朝天地接待群众、谋划发展。新上任的“移民”书记蔡万高,正履行着竞选时对全村群众发展经济的承诺。

依靠组织底气足

“外地口音”成了本地致富能手

蔡万高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见到访客,脸上总挂着憨厚的微笑,不开口说话,谁也看不出他与本地普通农民有何不同,只要一交流,浓厚的乡音就“暴露”了其“移民”身份。2007年,时年34岁的汉源县党员蔡万高携带妻儿迁到了几百公里外的梓潼县文昌镇三星村,成了一名“移民”。“当时家乡要修建瀑布沟水电站,作为党员,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在搬迁承诺书上签字,而且还被选成了移民代表,不仅自己要第一个搬,还要做好其他搬迁家庭的动员工作……”说起当年的经历,蔡万高滔滔不绝。

尽管政府多次介绍了梓潼的情况,但当时的蔡万高仍对前路充满迷茫。“当时我在雅安经营着一个铅锌矿,爱人经营着一个氧化厂,收入非常可观,对迁到梓潼后如何发展根本没有思路,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支持国家建设义不容辞。”

迁到梓潼县以后,环境的改变和气候的不适应好克服,风土人情的差异适应起来难度却很大。如何让一个“外地口音”在梓潼找到家的感觉的确有难度,党组织成了蔡万高快速融入梓潼的港湾。移民过来后,梓潼县各级党组织多次前往慰问、了解蔡万高的生活生产情况,积极帮助他解决遇见的难题。镇党代表、三星村村民小组长成为蔡万高在梓潼的“新身份”。同样,在组织的支持下,蔡万高2014年承包土地100亩;次年成立万祥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承包土地247亩,合作社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对共产党员来说,组织是最坚实的靠山。正是在组织的关心、帮助下,异地发展的蔡万高各项事业才发展得风生水起,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法纪教育强党性

“底子”让“票子”更“丰满”

共产党员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但又不能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作为党员决不能放松党性修养。2014年蔡万高当选为村民小组长,就积极参加每次镇村组织的党性学习。现在成为村支部书记,事情更多,但他仍然没有拉下对党规党纪的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让他守住了“底子”、找准了“路子”、挣到了“票子”。

蔡万高所说的守住“底子”,是指通过纪律作风教育,让自己守住了廉洁底线,远离了法纪边线。村社干部虽然职位不高,但却是最紧挨着老百姓的一层。国家政策能否被群众知晓和理解,党员干部的形象是否在群众中积极正面,老百姓的诉求能否顺利传达给党委政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村社干部。在采访时,参加过多次廉政党课的蔡万高感慨万千:“用县纪委唐扬书记的话说,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守住廉洁底线至关重要。这就好比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基础,而清廉的作风是干好业务工作的基础。身体得病还可以治,但廉洁方面只要得病就无药可治。”

有了“底子”就有心思去找到“路子”。蔡万高找到的“路子”是借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春风,大力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梓潼的山好、水好、空气好,又是绵阳市绿色食品产业及功能区布局点,发展有机农业必定大有可为。”在采访中,蔡万高向记者这样介绍到。2020年,蔡万高又投资建设生猪代养场4栋,其中,观义万家垭生猪代养场存栏在即,预计年出栏生猪达12000头。

产业的发展让蔡万高挣到了“票子”,也让他周边的老百姓挣到了“票子”。蔡万高的农场和养猪场带动就业30余人,年支付民工工资60余万。

履职尽责勇担当

上下同心齐致富

蔡万高很庆幸,他在本村流转土地成立养殖合作社以后,种植的水果连年丰收,2020年上半年的胭脂脆桃供不应求,即将上市的沃柑预计产量在30万斤以上。同时,政府的配套设施跟进得也非常及时,2015年政府投入71万元在三星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以后逐年增加,2020年的投入已经超过了200万,便利的交通、充沛的水源和平坦的地形是三星村的核心竞争力。

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后,带领全村2890余名村民致富成了蔡万高新的使命,蔡万高对今后全村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一是凝聚人心,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让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生产、谋发展;二是发展养殖业,在现有水产养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发展观光农业;三是发展果蔬产业,实行订单农业,鼓励集中连片套种水果蔬菜。

说干就干,从临时党支部负责人至今短短两个多月间,蔡万高做通了不少村民的工作,集中了100余亩土地,种上了菜苗,并联系了一家泡菜加工企业,签订了1000吨的供销合同,村民增收指日可待。“下一步,我要发动村民集中种植水果,在果下种植蔬菜,并计划引进一个泡菜加工厂,扩大村集体经济。”蔡万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移民’蔡万高当了村支书,说明党委政府和村民都没有拿我们当外人。我觉得以后就不该再有‘移民’的标签了,与蔡书记一起过来的23户人都是地地道道的三星村村民。我也要向蔡书记学习,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努力发展生产,过上更好的生活!”村民孙玉清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