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5万亩水稻制种开镰  预计助农增收两亿元

2021-08-12 15:17:46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尹勇

四川在线消息 (林忠伟 绵阳频道 李睿)初秋时节,梓潼县5.1万亩水稻制种已进入成熟季,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一项骨干产业。在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开镰收割景象。据了解,今年由于前期水稻制种田间管理到位,加上赶花授粉时节天气晴朗,使水稻制种颗粒饱满,预计每亩增幅比常年在10%以上。

谢燕家住梓潼县黎雅镇九龙村4社,8月11日,她正在晾晒刚刚收割回来的水稻制种。谢燕告诉记者,她家今年栽种了5亩多水稻制种。“今年由于天气比较好,制种品种选的也好。产量比去年高,每亩能够卖到4000多块钱。”种植户谢燕说。

黎雅镇发展水稻制种有40多年历史,建成全国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全省最大水稻制种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九龙村、兰花村等重点发展水稻制种。九龙村有900多户、2000多人,过半的家庭都种植有水稻制种,面积超过800亩。“据目前测算,每亩收入在4000多块钱。今年在水稻制种方面,九龙村老百姓每人要增加1000多块钱的收入。”九龙村党总支副书记贺帮银说。

梓潼县自1976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常年栽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可供近1000万亩水稻生产用种,是国家级首批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县水稻制种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该县主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销售”,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积极推广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

目前,梓潼县在黎雅、许州、卧龙等10多个乡镇建立水稻制种基地,涉及农户超过15000户。2021年,梓潼县栽植水稻制种5.1万亩,预计增收两亿元。仅此一项,帮助农村群众增收超过700元。

——公司+合作社,破解种植难题

“目前,天气晴好,要抓紧时间进行水稻制种抢收,特别要注意不能让种子受潮。大家可以尽量选择机收,或者相互收割。”稻香源水稻制种联合社技术员马波挨家挨户对黎雅镇水稻种植户们说。

梓潼县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销售”的办法,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通过合作社,积极推广水稻制种育秧、田管、授粉、收割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目前,梓潼县共引进水稻制种企业10余家,成立水稻制种专业合作社9个。

——推进社会化服务,破解人工难题

“合作社提前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检修,以保证水稻制种收割期间能够正常使用。老百姓有我们的电话,只要需要,一个电话就可搞定,我们会按时上门服务。”梓潼县耀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陈大勇说。

黎雅镇水稻制种面积达到20800亩,已建成全国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全省最大水稻制种镇。为支持全镇水稻之中产业发展,黎雅镇专门建起“1+N”秧工厂,“1”即一个育秧基地,“N”即多个地方,或者是千家万户。主要为农户负责水稻优质品种选择、育秧,到插秧一条龙服务,后期由农户自行管理。目前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今年已扩大到30000多亩。“水稻制种农户需要提前与秧工厂签订生产协议,我们便会进行全程机械化服务”。“1+N”秧工厂负责人席泽鸿说。

像“1+N”秧工厂一样,梓潼县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有效解决在水稻制种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稀缺。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两百多个,购买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5000多台。

——村民互助组,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

每年从3月份开始便进入水稻制种育秧、栽秧时期,7月份进入水稻制种授粉时期,8月份进入收割季节,针对劳动力紧缺的现状,梓潼县鼓励群众以社为单位,积极组建农民互助组,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村上主要是通过换工的方式,互帮互栽,缩短了劳动时间降低了成本,拉近了邻里关系。”黎雅镇竹林村党支部书记汤克强说。

梓潼县坚持以5到10户农民组成一个互助组,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农机具合伙抢种抢收。全镇共组建放水巡水、插秧、收割等多种农民互助组8000多个。该县还通过西安村富黎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专业合作社在西安、兰花等试点开展农户互助互帮的模式,由合作社职业农民经理集中统一调配资源,实现12000多亩水稻制种服务区域的“统一耕种、统一授药、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个统一,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节约了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