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会,成都从提振干部精神区位入手——
“要保持干部持续的干事创业热情”
□本报记者 罗向明
创新多
多地揽获国字号荣誉
记者注意到,此次成都各区(市)县一把手党建工作述职报告,成绩、问题、打算用力均衡,对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认真梳理,2016年,成都各区(市)县党建工作创新多,收获也不少。
成都市于2011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但因为党员比较分散,信息沟通不及时,推行遇到一些困难。武侯区引入“互联网+”思维,创新“互联网+双报到”新模式,党员通过社区网络平台,不仅可完成向社区党支部的报到,还能“随时关注、随时参与、随时互动”。去年“三八”妇女节,玉林北路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一天就招募到30名党员义工,效果明显。
创新还很多。简阳市通过“党建+扶贫攻坚”模式,推动31个贫困村、1.6万人脱贫摘帽;双流区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奖励资金,建立海创千人创新创业中心;新津县深化推动镇乡(街道)干部到村(社区)值守的“三值守”制度,推动“走基层”常态长效。
创新成果也颇受认可。成都村政学院入选中组部“首批10个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成都社会组织学院被评为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都江堰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获评“2016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治慢作为
推行工作日志管理制度
对存在的问题,各区(市)县一把手党建述职都毫不讳言,集中表现为“个别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明显不足,甚至出现懒政、怠政,对党员干部提醒告诫和教育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关键在我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在点评时直言:党性不强,责任就不强,持久性就不够。“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就是要保持干部持续的干事创业热情。”
成都市委认为,当前成都市党员干部“乱作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慢作为”现象依然存在,“不贪不占不干”的“三不干”干部依然存在。
“‘慢作为’治理,要从抓党性教育入手,抓党员干部学习能力、转型能力入手。”成都市决策者认为,干部队伍自身学习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关键,过去学什么不重要,学习能力、转型能力最重要。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干部转型,干部不转型一切都是空谈。
锦江区治理“慢作为”的做法下一步将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层面推广。该区探索推行的局级干部工作日志管理制度,实行“日记录”“月交账”“季评价”,以提升干部实干意识和工作质效。“抓党建才是发展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在点评中,唐良智说,这次党建述职,就是让大家沉下心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按照“157”总体思路奋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等重点工作。
促发展
对标管理全面升级
成都市委认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建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对推动全局工作的支撑力和保障力。“春节已经过了,各位的对标对象是否都找到了?”新春上班第一天,唐良智再次向各区(市)县一把手发问。
1月23日,成都市委常委会传达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参加成都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的讲话精神,成都被要求从县域经济发力,振奋精神、不甘现状,埋头苦干、竞相发展,努力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力争上游、走在前列。成都市委要求所有区(市)县都要放到全国区(市)县格局中找坐标,并在春节后上报“对标图”,确立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
在此次党建述职会上,此番要求又全面升级。
成都市委要求,年前布置的对标问题,不能瞎对,要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对标对象。找一个方向性对标对象,这是努力追求的目标,还要再找一个赶超性目标,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一年、两年、三年,随时跟进、比较。“心中无目标,奋斗没有劲。”成都将建立起对标管理模式,形成可看、可感、可知的实实在在的管理方式,不仅各区(市)县要找到对标对象,各部门也要对标先进,变对标管理为常抓手段,推进各项事业长足发展。